新书推荐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读者服务 > 正文

缅怀杨振宁院士:一世“归根”,千古丹心

作者:佘婵  来源:文献建设部 发布时间:2025-10-22 09:47:43 点击次数:[]

分享词:他的一生,是一部浓缩的现代科学史,更是一曲动人的家国情怀之歌。

2025年10月18日,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、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先生,因病在北京逝世,享年103岁。杨振宁先生的一生,是20世纪科学史与家国史交织的壮阔史诗。

要真正理解杨振宁先生,我们不仅需要了解他的成就,更需要走进他的生平、他的思想与他所处的时代。以下精选关于杨振宁先生的8本著作,为我们打开通往他精神世界的大门。

一、世纪风雨:从清华园到归根居

杨振宁的一生,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。1922年,他出生于安徽合肥一个书香门第。父亲杨武之是留美归国的数学教授,清华大学数学系奠基人之一。在《我知道的杨振宁》中,葛墨林教授记录了一个关键细节:杨武之并未急于向儿子灌输现代科学,而是请家教为他系统讲授《孟子》。这种深厚的国学底蕴,塑造了杨振宁独特的思维特质,也为他日后融汇东西方文化奠定了根基。

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,刚读完高二的杨振宁被迫南迁,在西南联大度过了艰苦而珍贵的求学岁月。《杨振宁传:规范与对称之美》中记载,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,他依然保持着对知识的炽热追求,“在茅草棚搭建的教室里,听着敌机从头顶飞过的轰鸣声,坚持完成每一次实验”。1945年,他作为第六届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赴美留学,师从物理学大师费米和泰勒,开启了他的科学探索之旅。

《我知道的杨振宁》

葛墨林 著

12984029 12984029

纸质馆藏索书号:K826.1/241(五楼中)

葛墨林院士作为杨振宁的长期合作者,在书中,他以第一人称的视角,详细回忆了他与杨振宁先生长达40余年的交往经历。 作者从初次结识杨振宁开始,记录了杨振宁在国际物理学研究中的贡献,特别是在规范场理论方面的影响。同时,书中还详细描述了杨振宁在美国的学术生活、家庭生活及其对祖国的深厚情感。

《杨振宁传:规范与对称之美》

江才健 著

12831970 12831970

纸质馆藏索书号:K826.1/280(五楼中)

作者历时十年追踪访谈,完整呈现了杨振宁跨越东西方的生命历程,深入剖析了他在重大人生抉择时的思考脉络,揭示了“规范场”背后的人文精神。

《科学的历程》

吴国盛 著

11704424 11704424

纸质馆藏索书号:N09/4(四楼南)

这是一部关于世界科学通史的综合著作,涵盖了从古代东方文明到现代科学技术的漫长历程。 书中将杨振宁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下的“宇称不守恒定律”置于宏大的科学史背景中,阐述这一理论的提出大大深化了人类对微观世界认识的革命性意义。作者充分认识到科学的人文价值,并且通过历史叙事的方式,阐明科学的社会角色和人文意义,从而沟通文理,在科学与人文之间架设桥梁。

二、科学探索:在物理之美中寻找永恒

1957年,杨振宁与李政道因提出“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”理论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。这一发现彻底颠覆了物理学界对对称性的认知,但他们获奖的过程充满戏剧性。鲜为人知的是,当时物理学界对此理论多持怀疑态度,是女物理学家吴健雄主动取消休假,独自进行艰苦实验,最终证实了他们的理论。

然而,诺奖只是杨振宁科学成就的冰山一角。他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“杨-米尔斯规范场论”,该理论被誉为20世纪后半叶理论物理的基石,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建立提供了框架。一个惊人的巧合是——他出生(1922年10月1日)、规范场论文发表(1954年10月1日)和宇称不守恒论文发表(1956年10月1日)这三个重要时刻,都巧合地在10月1日,仿佛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有着神秘的共鸣。

《晨曦集》

杨振宁 著

13024471 13024471

书中收录了他对新世纪科技发展的深邃思考,更满载对中华科技崛起的殷切期盼。在书中他写道:“中华民族终于走完了这个长夜。” 这句话既是他对民族命运的思考,也是他个人归途的写照。他还写道:“我的一生可以看作一个圆,从中国开始,走了很远的路,最终还是回到了起点。”

《拓扑与物理》

主 编:杨振宁 葛墨林 何杨辉

书中集合了杨振宁院士在内的12位国内外权威科学家的前沿研究成果,内容涵盖拓扑学在量子信息、规范场、引力场等领域中的发展,以及拓扑学与物理学之间的复杂联系。书中展现了杨振宁院士对学科交叉融合的敏锐洞察,他在书中提到:“拓扑概念在物理中非常重要,尤其是涉及阿贝尔或非阿贝尔相位的现象(或问题)。”他将抽象的拓扑概念与物理现象巧妙联系,这本书堪称理解当代物理发展的关键读物。

三、友人评价:深情、谦和与坚守

要理解一个完整的杨振宁,我们还需要聆听他身边亲友的声音。通过这些珍贵的回忆,我们能看到科学巨匠光环之外,一个更加真实、生动、充满人情味的杨振宁。

挚友邓稼先:千里共同途的誓言

在《邓稼先献身科学的故事》中,记载了这两位科学巨子半个多世纪的动人友谊。1971年杨振宁首次回国,见到阔别22年的挚友邓稼先。在去上海的路上,杨振宁忍不住问:“稼先,我在美国听说,中国的原子弹有美国物理学家参加搞,是真的?”邓稼先请示后郑重告诉他:“确实没有。”事后,邓稼先特意写信给杨振宁,在信的结尾动情地写道: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同途。”

五十年后,百岁的杨振宁在公开场合含泪回应:“稼先,我懂你‘共同途’的意思,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,我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‘共同途’的瞩望。” 这句话,成为两位巨人友谊最悲壮而美丽的注脚。

《邓稼先献身科学的故事》

竭宝峰 著

11284707 11284707

同窗许渊冲:联大岁月的青春印记

《西南联大求学日记》中,许渊冲以生动笔触记录了青年杨振宁的形象:“他穿的学生装显得太紧,因为他的身体正在发育,他的智力又太发达,仿佛要冲破衣服的束缚。他穿的大头皮鞋显得太松,似乎预示着他的前程远大,脚下要走的路还很长。” 他回忆,杨振宁虽然主修理科,却经常旁听中文系的课,并能背诵大量诗词,“他的文化底蕴,远超出一般理科生的范畴”。这段持续八十年的情谊,见证了一代学人的成长与坚守。

《西南联大求学日记》

许渊冲 著

12804123 12804123

伙伴李政道:科学史上的复杂篇章

纸质馆藏索书号:I267.5/143(三楼北)

《天语物道:李政道评传》客观记录了这两位天才科学家从亲密合作到最终分手的历程。尽管他们的关系后来变得复杂,但李政道始终承认:“在1956年我们合作的工作中,振宁的贡献是巨大的。” 书中也提到,即使在关系紧张时期,杨振宁仍在多个场合肯定李政道的物理直觉是“超群的”。这种对学术伙伴的尊重,体现了他的君子之风。

《天语物道:李政道评传》

赵天池 著

12249281 12249281

杨振宁先生曾坦言,他一生最大的贡献,或许是“我的最大贡献,就是帮助中国人克服不如人的心理”。他以自己的巅峰成就,为整个民族找回了久违的自信。

最终,他完成了生命的循环,如同他在《归根》诗中所言:

昔负千寻质,高临九仞峰。

深究对称意,胆识云霄冲。

神州新天换,故园使命重。

学子凌云志,我当指路松。

千古三旋律,循循谈笑中。

耄耋新事业,东篱归根翁。

先生之风,山高水长。他的一生,始于华夏,探索于世界,最终深情地归根于这片他始终深爱的土地。他的科学与精神遗产,将继续如指路松般,指引着后人前行。

上一条:霜降 | 风卷清云尽,空天万里霜

下一条:诺贝尔文学奖书展 | 从拉斯洛到百年经典,开启文学之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