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书推荐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读者服务 > 正文

诺贝尔文学奖书展 | 从拉斯洛到百年经典,开启文学之旅

作者:佘婵  来源:文献建设部 发布时间:2025-10-11 10:51:13 点击次数:[]

北京时间2025年10月9日19时,瑞典学院在斯德哥尔摩的古老殿堂中正式宣读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——克拉斯诺霍尔卡伊·拉斯洛(以下简称拉斯洛),授奖词称赞他“以表彰他引人入胜且富有远见的作品,在世界末日的恐怖中,再次证明了艺术的力量”。

自1901年首次颁奖以来,诺贝尔文学奖早已超越荣誉本身,成为丈量人类精神深度的标尺。它以“创作出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杰出文学作品”为审美准则,从泰戈尔的清新哲思到马尔克斯的魔幻史诗,从莫言的乡土寓言到韩江的创伤书写,每一次揭晓都在全球文学版图上点亮新的坐标。

这份荣誉的含金量,既源于其对文学性的纯粹坚守——不迎合流俗,不妥协市场,更在于它始终锚定人类共同的精神困境,让优秀作品突破地域与时代的隔阂。正如2025年瑞典学院对拉斯洛的赞誉,好的文学总能“在末世恐惧中仍能通过文学传递希望”。

一、布达佩斯的隐士:一位痴迷李白的文学巨匠

71岁的拉斯洛,是匈牙利当代文学的旗帜性人物,也是囊括马洛伊奖、科舒特奖等本土顶级荣誉的“全满贯”作家,2015年斩获的布克国际文学奖更让他跻身世界文学视野。这位文坛巨匠的创作生涯始于1985年,开刃作《撒旦探戈》一经问世便震动欧洲,不仅奠定其文学地位,更与导演贝拉・塔尔合作改编为7小时史诗电影,成为影史经典。

鲜为人知的是,拉斯洛心中始终燃烧着炽热的“中国情结”。1991年,他以记者身份来了一趟中国,从而迷上了中国文化,他称中国是“世界上仅存的人文博物馆”。翻译家余泽民在《仁慈的关系》序言中披露,这位匈牙利作家对中国文化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,尤其推崇李白的诗歌,认为其中的自由精神与哲思为自己的创作注入了灵感。这种跨越地域的文化共鸣,让他的作品虽植根于匈牙利的历史土壤,却总能触及人类共通的精神内核。

拉斯洛生于匈牙利东部小镇久洛,中学毕业后,他先后在塞格德和布达佩斯的大学里读了两年法律,出于对文学的喜爱,后转修文学,这段跨界求学的经历,或许正是他后来能够以独特视角审视社会结构与人性本质的源头。

二、作品三境:从泥泞到荒诞的精神漫游

翻译家余泽民在《仁慈的关系》序言中谈道:“读拉斯洛的书,无论是《撒旦探戈》,还是《仁慈的关系》,你都必须调整好呼吸,绝不能一目十行。因为节奏是阅读、理解他作品的关键,你必须适应,并跟随作家讲述的沉稳速度,就像盯着银幕上缓慢移动的长镜头。”

1.《撒旦探戈》

11706518 11706518

金句:我们以为自己获得了解放,其实我们只是摆弄了一下枷锁。

作为拉斯洛的成名作,这部小说堪称文学史上的“结构奇迹”。故事发生在阴雨连绵的破败村庄,十几个村民在麻木中上演着酗酒、背叛的生存闹剧,两个骗子的出现点燃希望,却最终引向更深的绝望,恰似一场周而复始的“死亡舞步”。

书中叙事极具音乐性,十二章节的结构如同探戈舞步——“前进六步,后退六步”,形成了一种宿命般的循环。拉斯洛在这部作品中确立了他的核心主题:在末日般的现实中,人类依然执着地寻找意义,这种寻找本身即构成了一种悲壮的美。

2.《仁慈的关系》

12130598 12130598

纸质馆藏索书号:I515.4/29(五楼南)

金句:即便我们最终无法走出困境,也要借此在困境中活下去。

这部中短篇小说集收录了《茹兹的陷阱》《理发师的手》等八个故事,书中展现了拉斯洛文学宇宙的另一个重要维度。拉斯洛在此将叙事实验推向极致:地点含糊不清,叙事者身份模糊,结局永远留着神秘的空白,情节跳跃如意识流般自由。

《理发师的手》中,日常场景被注入诡异张力;《茹兹的陷阱》则以荒诞情节解构人际关系。正是在这种看似晦涩的文本中,拉斯洛揭示了人性最为深刻的真相。他看透了人与人隔绝式的依存关系,在那些破碎的角色和疏离的对话中,我们反而能够找到自己在现代社会中的孤独映像。

3.《反抗的忧郁》

12972904 12972904

纸质馆藏索书号:I515.4/32(五楼南)

金句:城市人永恒的愿望,就是将大自然带进自己的居室。

《反抗的忧郁》是拉斯洛在198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,是他对匈牙利内部革命的讽刺。巨型鲸鱼登陆小镇的超现实意象,成为引爆混乱的导火索——围观者各怀鬼胎,谣言滋生恐慌,受惊的市民紧紧抓住他们能找到的任何秩序的表现形式进行批判——音乐、宇宙论等。

书中延续了标志性的长难句与碎片化叙事,将革命后的社会乱象转化为哲学寓言。正如评论所言,这是一本“阅读门槛很高的悲观之作”,但透过超现实笔触,你能清晰触摸到作者对人性秩序的深切关怀。这本书后来被改编为电影《鲸鱼马戏团》,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力。

三、“匈牙利卡夫卡”:跨越时空的精神共振

文学评论界常将拉斯洛称为“匈牙利卡夫卡”,这种关联并非偶然。拉斯洛第一次听到“卡夫卡”这个名字,是在哥哥的交际圈里,当时哥哥的朋友们正热烈地讨论《城堡》。

许多年后,拉斯洛在采访中回忆说:“在那个时候,我虽然读了卡夫卡的小说,可我一点也看不懂,坦白地讲,我对小说里的主人公K感到惧怕,无论如何,我都不想把自己想象成他。就在那时,我读到了亚哈船长,我能够理解他,所以是他救了我。今天的情形完全不同,今天我不理解亚哈船长,我与K有情感共鸣。”他多次在采访中明确地说,卡夫卡是他追随的文学偶像。的确,在《撒旦探戈》的开篇,拉斯洛就引用了《城堡》里的一句话当引语:“那样的话,我不如用等待来错过他。”

《城堡》卡夫卡

2023/7/1

12989631 12989631

纸质馆藏索书号:I521.4/38(五楼南)

金句:幼稚的欲望,在城堡里是没有容身之地的。

拉斯洛与卡夫卡都擅长以荒诞外壳包裹存在困境:卡夫卡笔下的格里高尔变虫,与拉斯洛笔下的鲸鱼登陆,都是打破日常秩序的隐喻;《城堡》中永远无法抵达的目标,与《撒旦探戈》里周而复始的骗局,共同指向人类对意义的徒劳追寻。但拉斯洛并非简单复刻——相较于卡夫卡的彻底绝望,他的作品多了一丝艺术的救赎力量。

《变形记》卡夫卡

2023/7/1

12989633 12989633

纸质馆藏索书号:I521.4/40(五楼南)

金句:当人们终于选择不再坦诚时,坦诚反而会变得清晰无比。

在日趋娱乐化、碎片化的时代,拉斯洛坚持了一种深沉而复杂的文学创作。他的作品需要你付出耐心与努力,但也回报以无与伦比的精神深度和美学体验。他的文学世界仿佛一面黑暗的镜子,映照出我们这个时代的困境与希望。

在末日般的景象中,拉斯洛并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或虚假的安慰,而是带领我们直面存在的真相,并在这种直面中,发现那微弱却持久的人性光芒。正如他自己在一次采访中所说:“我只是找到一种神秘的方式告诉读者:如何在这个世界上为自己遭到判决、孤独、被抛弃的生活找到位置。”



下一条:医药卫生图书借阅室(一)10月新书推荐